为搭建科创交流平台,激发青年学子创新热情,首期“聚智创新・青年成长营”近日在双创教学区五层522顺利开讲。活动特邀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于秉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原、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邱晗三位优秀学生,分别围绕“挑战杯”赛事、智能车竞赛及科创保研路径、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三大主题分享实战经验,掀起校园创新实践热潮。
环境学院于秉良分享了两次斩获“挑战杯”全国二等奖的经历,深入剖析赛事备赛逻辑。他提醒,选题得锚定双靶心,一边扎进科学问题的“深水区”,一边紧扣现实需求的“痛点”;赛中打磨环节,PPT要对准评委的显微镜,紧扣评审标准,把科学意义、创新点、现实价值“摆到台面上”;问辩环节,要练出三维铠甲,从理论、方法、应用三个维度提炼创新点,就像给项目穿了层保护衣。
信息学院张原围绕“Work Life Balance”,结合智能车竞赛全国亚军经历,拆解科创与保研“双轨并行”的平衡术。他支招要目标导向学知识,先明确“为什么学”,再把知识串成“解决问题的工具箱”,高效啃下技术硬骨头;团队协作要分工“对号入座”,优势“互补补位”。谈及保研,他分层次给出定制化方案:“拔尖生瞄准心仪院校精准冲刺,中等生夯实专业基础筑牢底气,普通生广撒网多尝试增加机会 ,长期规划比临时抱佛脚更管用”。
政管学院邱晗聚焦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分享攻坚全流程攻略:选题要“踩准国家战略+社会痛点”,“思政性、实战性、融合性、创新性一个都不能少”,她以团队融合6个专业、用AI技术赋能项目为例,强调“跨学科碰撞才能擦出创新火花”;实地调研要“扎下去”见人见事;参赛文本语言要“炼金句”,深度要“挖到底”,路演PPT要控制在15页内,用“关键要点+图片素材”抓眼球;答辩时逻辑要像“串珠子”,创新点和推广价值要“喊得响、说得清”。

三位学子的成长得益于校区“课程-实践-孵化-产业”全链条创新教育生态系统。该体系通过智能车竞赛平台、新文科实践项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双创智汇空间载体,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到转化的全方位支撑,彰显了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聚智创新・青年成长营”是由公共(创新)实验教学中心主办、面向校区全体学生开放的科创能力提升系列讲座。活动围绕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学科竞赛实战能力强化及科研项目实践指导等关键领域开展,旨在通过系列化的讲座、访谈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竞赛备赛能力与科创实践水平。后续,活动将持续邀请优秀学子与各界导师开展分主题经验分享与方法指导,搭建常态化科创交流平台,培养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构建校园创新教育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