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岛校区,我们一直带着两个问号: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着什么?这里的人们正在做些什么?采访中,我们走进正在建设、数量庞大、任务艰巨的项目施工现场,与众多工作人员交谈,了解他们工作、生活中的艰辛与坚守,也倾听他们对校区建设的期盼。6月3日,我们对建设者的一天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扫描。相比于他们在这里度过的千千万万个日子,这样的一天只是我们捕捉到的零星剪影,希望把我们在建设现场看到的、听到的,讲给更多的山大人。
![\](/__local/E/9D/F7/77CAC575311359E0D787AFEFD2A_82CC72F3_ED79.jpg?e=.jpg)
上午8点多,教学科研楼H4-H5施工现场,董文斌正扛着钢筋往工地走。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11点,都是他们的工作时间。董文斌一次扛十多根钢筋,“总重量50斤左右吧,我的活儿就是运钢筋,一天能运多少?反正就是来来回回不停地运吧。”董文斌,家住校区南边的杨家岭,既作为周边居民随时关注着青岛校区进展,也作为具体实施者参与着校区一砖一瓦的建设。
![\](/__local/7/84/A9/8022446138F6081BAF646A76B92_4457F4D4_19594.jpg?e=.jpg)
学生食堂是进展比较明显的一个项目。上午9点,建设指挥部基建管理部工作人员李华君带记者参观了学生食堂的厨房操作区和用餐大厅。食堂分3层,面积18961平方米,配有6部电梯,可容纳万名学生用餐,预计今年年底之前可以达到竣工条件。李华君作为具体负责人,每天都得往工地跑,既监督施工质量也协调各方面工作。李华君,2011年8月来到青岛校区,算是较早参与青岛校区工作的建设者。工作之外,他与记者聊起了自己每天下班后都会做的事情——打电话给在济南的女儿辅导功课,说自己最头疼的是女儿的作文。期间提及孩子成长过程中父爱的缺失,李华君久久沉默。
![\](/__local/4/8E/68/8DAE6943D38E87DA545C1F5C05E_72F850D8_17FDF.jpg?e=.jpg)
上午9点半,教工住宅施工现场,建设指挥部住宅建设处副处长王维桥向记者介绍,目前项目基本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规划用地720亩、35栋楼的建设规模,曾经让指挥部职工深感压力重重,目前配套设施建设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他们感觉“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闲谈中,王维桥调侃自己所在的住宅建设处是“少林寺”,清一色全是男职工,并在听到校总部有关“洪楼庵”“兴隆寺”的提法时会意地放声大笑。王维桥,2009年起参与青岛校区规划和建设,算得上“这里的老人”了。他说:“我见证了青岛校区从无到有、一步步的成长,我为青岛校区感到骄傲,但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
![\](/__local/F/67/69/A31C6707B4ECB5A127F0D23D264_0EE4C6E5_EFB6.jpg?e=.jpg)
青岛校区施工项目里有一个十几米的“大坑”,那是博物馆在建的地下工程。9点40,博物馆项目具体负责人、建设指挥部基建管理部部长张敬明向记者介绍说,这是青岛市“交钥匙”工程,由青岛市具体承建,建成后交付山大管理和使用,且对市民开放。“目前项目正在做降水,之后经过三遍防水处理后,就会从下到上开始施工。”预计,博物馆今年年底可以完成主体部分施工,明年8月全面交付使用。张敬明,三馆工程(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具体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工程整体按照预期正常推进,也是学校和青岛市配合顺畅、双方共同推进的结果。”
![\](/__local/6/A7/24/FD7E7934B8E439BC17772B22F1C_65CBB73A_991D.jpg?e=.jpg)
4小6大成U型排列的学生公寓已进入装修阶段,从外面看起来已经非常成型。上午10点,夹杂着刺耳机器切割声的施工现场,55岁的烟台莱阳人陈树全,正熟练地和同伴搭伙贴瓷砖。两人合作,一天基本能贴四个房间的瓷砖。楼梯转角处,临沂来的泥瓦工人陈宝春正颤悠悠地走在临时搭建的三角形工作台上。他的任务是楼梯修补,就是处理楼梯边边角角不平的地方,包括高约3米8的楼梯顶部。陈宝春跟记者谈起青岛校区,他说这里的建筑很好,然后又说,孩子辈儿里还没有人考进过山大。
![\](/__local/A/B9/01/985E8A37ACC0EA73799FEDCA1B6_21916AFD_EB21.jpg?e=.jpg)
稍后,记者见到了基建管理部工作人员邵杰。他介绍说,学生公寓十个楼,每楼配有两个电梯,每层有100多个房间,会有一间大约40平米的晾衣间。“这里的学生公寓,全部配有独立的卫生间以及热水器,此外也给智慧校园建设留了空间”。他预计,今年9月底项目能完工。
![\](/__local/6/91/93/113BDD2292D0732251C54B94F0B_D72DF15F_C488.jpg?e=.jpg)
11点,在临时升降电梯上,电梯工张名文正专注地拉着操纵杆。身处离地近百米的简陋电梯,记者不禁有些害怕,但张名文早已经习惯了,稳稳当当地将电梯开上最高的22层。张名文,专门负责电梯上下,运送材料、搭载人员,每天要在工地工作十个半小时。谈起青岛校区,他很期待教职工住宅楼圆满竣工,为老师们提供温馨舒适的家,也很乐意为学校建设出一份力。
43岁的抹灰工涂冬华正在给一面内墙抹灰。她看上去稍显疲惫,但对手头上的活儿却丝毫不马虎,站在脚手架上,眼睛盯着面前的墙壁,右刮与左刮轻轻一碰,便利落地将砂浆覆在墙上,继而是抹平。涂冬华,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正上大学,另一个面临高考,为补贴家用,已有十年的抹灰经历。1个月前,她从家乡安徽来到青岛,在青岛校区教工住宅工地上做了一名抹灰工。每天10个小时的体力消耗并不轻松,但她选择了认真与坚持,既是为了自己的家,也是为了山大教职工的家。
![\](/__local/3/CD/A0/32FF7578D61D47ADAC8CA331794_B76E2072_EFC8.jpg?e=.jpg)
快中午了,教职工食堂总负责人孟宪峰看到记者拍照,忙招呼自己的四个“兵”,怎么面对镜头怎么整理衣服,还“强烈”要求记者给他们拍全家福。孟宪峰,特级厨师。他介绍说,食堂工作是一份劳动密集型工作,大家吃到的可口的菜品都基于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曾经冬天没有暖气,大家洗菜的水管都能冻裂,冬天的海风更是不分昼夜冷得刺骨。食堂每天都有三个集中忙碌的时段,也要随时应对特殊用餐的需求。建设阶段的青岛校区,加班用餐的现象实属平常。食堂他们总能随叫随到,确保满足大家的用餐需求。将近1点,职工们基本用餐完毕,食堂工作人员开始坐下来用餐,而等他们收拾完毕休息,可能要2点以后了。
![\](/__local/9/5E/1E/364EEA1B739B71E20209B317075_B9B1AF46_11C3D.jpg?e=.jpg)
12点,教学楼E区,工人于民仕忙活了一上午,正和同伴一起吃午饭。65岁的他看起来身体很是硬朗,告诉记者自己负责与绿化有关的培土工作,今天就能把附近一片空地的土填平,接下来就等来了苗子做绿化。教学楼E区,是目前青岛校区唯一交付使用的项目。
![\](/__local/8/B8/7C/6C27D70916F721A60EA4CBBE3C6_744A686C_DDC6.jpg?e=.jpg)
下午1点多,青岛校区附近的四海宾馆前,建设指挥部保卫处工作人员李海岩正准备赶往建设指挥部。这个宾馆住着指挥部职工20多人,算是山大人在这里的一个小据点。李海岩告诉记者,他们的保安队队员,起初都安置在海边,又潮又吵,前不久才迁到村里去,相比之下四海条件很不错。李海岩,2014年5月来到青岛校区,从那时起就一直住在四海宾馆。这里平时蚊子很多,被褥潮湿,乍一接触会有很多不适应。把这样一个地方变成家的所在,靠的可能更多是坚守的力量。说起校区建设,李海岩最大的感受是紧迫感和责任感。他说:“我们确确实实希望青岛校区尽快建设完毕,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保证明年正常启用。”
![\](/__local/6/5C/5B/BC7B97FF6F2D379BAB8E43070FC_DF2CF540_CC1E.jpg?e=.jpg)
3点,一场青岛校区4#路以北路基工程两侧的土石方回填工程开标会在指挥部会议室有序进行。三十多家投标单位在这里竞标,经过投标单位二轮报价及专家组综合评审,当天选出了性价比最高的一家投标单位作为预中标单位。建设指挥部财务部工作人员韩新荣介绍,6月、7月是今年招标任务最重的两个月,教学科研楼F区项目、KN项目及学生公寓室外配套绿化等工程招标都集中在这两个月。近期招标公告、招标文件、控制价编制讨论会或定稿会比较多,他们每周都制订招标采购工作计划与会期安排,周一上班发给相关部门,在处理招标采购问题上严格招标采购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和联审会签制度。他们的工作,细致繁琐,时时考验着耐心、责任心。
3点半,记者见到了即将60岁的孔庆喜。他马上就要退休了,将在青岛校区教工住宅区度过最后的监理生涯。虽然年龄偏大,但平日里小伙子们干的下工地、爬上走下的事情,他一样也不落下。孔庆喜,今年春节过后来到青岛校区,“这个地方工期紧,需要我,我就来了。”虽然来的时间不长,但因为有着4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孔庆喜很快便熟悉了这里的情况,投入到紧张的监理工作之中。
![\](/__local/2/64/6C/BB939ED0CCD9493F70E18762FB1_9E7C8FD6_DE32.jpg?e=.jpg)
4点,建设指挥部大门边的传达室里,值班员林式岩正在查看监控视频。谈起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经常加班”是他最直接的感受。他反复说:“这里的人素质都很高,非常勤恳,很敬业。”林式岩,2013年来青岛校区工作,是周围的村民。他向记者说起了村里大家对青岛校区的期待。“这是一件大好事,会很大地带动周边发展。”
![\](/__local/C/39/17/2B192CD049DA72DA0E8CB0532ED_252B04E6_152DB.jpg?e=.jpg)
“快来尝尝我们自己种的红萝卜。”4点半,环卫工韩丰光站在菜园里热情地作着邀请。青岛校区只有两名环卫工,韩丰光和冯师傅负责着校园卫生以及所谓“一亩地”的菜园。到了周末,他们跟指挥部职工一样,轮流休班,保证校园“随时有人管”。韩丰光介绍,菜园里的黄瓜已经长出来了,只是还比较小,大葱、韭菜、苦菊、生菜、油菜这些,老师们都已经吃上了……
![\](/__local/8/90/91/760D2542D716B1D885486F7E0EB_DDC1C932_1131C.jpg?e=.jpg)
下午5点半,驾驶员骆学广正在洗车。驾驶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跑任务,忙起来的时候一天光在路上就能耗去8、9个小时。骆学广说,现在校区正在建设,土多风大,车跑上几趟就脏了,所以洗得也勤。骆学广,去年12月来到青岛校区,家里有一个在读大学的女儿。他聊起了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担心,说同在这里工作的所有人一样,对家人心怀愧疚是必然的,“工作使然吧。”
![\](/__local/A/EA/C2/C3D7C1BB3ACE06DAFB851974828_91C46583_FD6C.jpg?e=.jpg)
下午6点半,建设指挥部基建管理部工作人员匆匆吃完晚饭,开起了碰头会。这种研讨性质的碰头会,是基建部的创新举措,时间固定在每天的晚饭后。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李振奎介绍说,在碰头会上,各项目负责人会分头谈当天工作的进展、遇到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再就是第二天的计划安排。青岛校区建设已经进入决战阶段,分秒必争,处处可见主动加压的迹象。
晚上7点半,指挥部迎来夜色朦朦,西南角的活动室里传来一阵阵叫好声。指挥部几位老师正在这里打兵乓球,这是他们的业余消遣之一。建设指挥部综合处工作人员徐长平说:“人多的时候,能有7、8个人来打球,但大家平时加班的比较多,今天就来了我们三个。”远离市区,也远离了家人,指挥部的日子却并不枯燥。职工们会相约在不加班的晚上打一场羽毛球或兵乓球,也会在清晨漫步沙滩锻炼身体,或快或慢,均可调剂生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们说:“释放压力,以备明日更好战斗。”
![\](/__local/F/1D/4C/64221427B95789D2271D36DF833_73729C16_5121.jpg?e=.jpg)
8点刚过,青岛校区西岗亭处,建设指挥部保卫队包括唐皓东在内的三人小组正准备出发。这是入夜后第一次巡逻,唐皓东他们从西岗亭出发,延路东行,经过教学楼E区打点,绕行检查,然后是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再沿主干道原路返回。唐皓东说,巡逻一趟基本要花40分钟,如遇特殊情况仔细检查,则会超过一个小时。2014年5月3日,保安队伍开始运作,至今已有18人的规模。保安队员配备齐全,对讲机、望远镜、手电筒、巡逻车、打卡器等等,校区巡逻24小时无间断,白天八趟,到了晚上,上半夜、下半夜各两趟。
伴着海风习习,青岛校区渐渐进入自己的夜晚。一片静谧中,工地那边偶尔传来材料运输车的轰鸣声,建设指挥部里也还零星地亮着加班的灯光。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不分白天昼夜,都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而等到明天,等到太阳从海的那边再次升起,我们可爱可敬的建设者们,又将再次开启自己的建设之旅,这里又将响起忙碌、昂扬的建设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