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确保青岛校区如期启用”已经成为全体山大人的共同目标。而在大家纷纷将目光聚焦青岛校区建设现场的同时,在济南,同样正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战役”……
2014年5月,青岛校区启动运行办公室成立,之后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实地调研中,倾听与青岛校区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声音。在对搬迁学院及科研机构的调研中发现,老师们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科发展以及生活保障。
深入调研 科学规划学科布局
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是青岛校区工作的两个重要原则。在发现搬迁单位的普遍顾虑后,各种有针对性的工作有条不紊地逐步展开。
青岛校区学科布局,事关学校发展全局,关系到青岛校区能否成功发挥试验田、示范区的作用,是启动运行工作的关键性问题,也是亟需研讨、确定的首要问题。
![\](/__local/6/E8/99/0E1561A6A94295922E6A74812E2_4CAC7B81_9BCC.jpg?e=.jpg)
相关学院、科研机构对搬迁工作存在什么疑问?有哪些顾虑?对规划安置有什么特殊需求?带着这些问题,启运办先后10余次到搬迁单位走访、座谈,对教职工的意愿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大批量的调研资料,涵盖广泛的调研内容,支撑起了校区规划的宏观工作,也为校区建设的具体开展铺好了路。2014年10月7日,山东大学第15次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了首批青岛校区学科布局和科研机构设置问题,初步确定了在青岛校区构建的五大学科板块以及整建制搬迁的有关学院、科研机构。
各搬迁学院及科研机构深深意识到了青岛校区为自身发展提供的广阔空间,各单位在前期调研中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用房需求。搬迁学院及科研机构现有用房面积约9万平方米,青岛校区一期工程中,初步拿出总计12.2万平方米的空间用于教学科研用房,搬迁学院、科研机构整体用房将比在济南的用房有所扩大。一份《关于整体搬迁学院及科研单位办学空间的调查报告》,清楚而细致地记录了调研、测算、论证及建议等缜密过程。
前期调研发现,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比如:生命学院的整栋大楼要求安装有毒有害废水废液单独排放管道,楼下需配备收集与处理有毒有害废水废液的反应池;信息学院的超净实验室需要设计排气管道,部分仪器重量大,对楼层承重要求非常高;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要求一部分空间层高4层楼,也就要求工程施工中将部分楼层打通使用;国家糖工程中心的所有实验室,要求强通风,预留通风管道至楼顶,且下水管道采用防化学腐蚀材质,其大型设备实验室要求安装地点全部在一楼……一桩桩一件件,事无巨细地汇集到启运办。
![\](/__local/D/68/F1/7E4D479B00AFDED786E40B65BDC_2C516114_12BBA.jpg?e=.jpg)
启运办对上述各方面的特殊需求进行了整合,之后,青岛校区建设领导小组结合楼体原有设计,对搬迁单位进行了科学的空间划分,初步拿出了搬迁学院及科研机构的分布图。至此,人们心头关于学科设置及搬迁的疑问基本解决。
服务到“家” 创造良好生活条件
在整个校区规划工作逐步推进的同时,与教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保障工作也在紧张进行。其中教职工最关心的,当属住房问题。
2014年7月30日,《关于安排好青岛校区教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若干意见》发布,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工资待遇等方面给出了明确意见。这是学校针对青岛校区建设发布的第一个文件,也是青岛校区建设领导小组的1号文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文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为教职工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__local/B/9E/93/FE7F5D0E65A6151646FDCF408F5_1874D16D_10B42.jpg?e=.jpg)
安居才能乐业,启运办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组织青岛校区选购房工作的重任。对任何一名教职工来说,在青岛这片全新的土地上,他们将迎来自己的新家,势必方方面面都要了解清楚、随时关注。而这期间,启运办响应教职工需求,在选房、购房方面做了大量前期调查、咨询服务、信息发布等工作。
2014年12月5日的青岛校区教职工住房选购工作通气会,是这场选房“大战”的开端。启运办先后发布青岛校区住房选购通知19期、青岛校区住房选购公告21期,第一时间通报选购情况进展,协调有关单位来校提供现场政策咨询,并随时解答教职工选房购房疑惑。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启运办的精心协调下,已有1593名教职工分三个批次完成了选房工作。目前,前三批次教职工网签合同及缴款基本结束。
建设方面,目前共计58万余平方米、总数35栋的教职工住宅楼项目,主体结构已全部完成,进入室内安装和装饰阶段;教职工住宅顺利通过了山东省建设厅住宅建设质量安全文明示范小区验收,并被青岛建设系统作为参观学习的样板工程……这些消息,都让时时期盼着自己新家的教职工们欣喜、欣慰。
选房购房期间,启运办、人事部、财务部、建设指挥部协调开发单位、即墨市公积金中心、贷款银行,自5月27日起来校现场办理购房网签手续,还为自愿将公积金账户转移至青岛的购房教职工统一办理账户转移手续,集中为1304名教职工办理了公积金账户转移手续,为申请购买住房教职工本人和已申请公积金账户转移的教职工统一开具工资收入证明3000余份……紧紧对接教职工需求,通过集中办理证明材料等各种细节的落实和到位,学校从最大程度上了节约了教职工个人时间,保障了他们的切身利益。
接下来,启运办还将为教职工统一提取公积金余额,并协调即墨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开通网上公积金营业厅。届时,教职工办理相应手续将不再需要济南、青岛两地来回跑,省去大量资料整理、办理的时间,还将减少后期还款的很多程序。目前,同时,青岛校区住房选购前三批次补充报名以及第四批次住房选购工作正在逐步展开,教职工子女入学、入园预登记工作,也在稳步进行中。
延伸管理 确保青岛校区如期启用
在前期大量问卷调查、专题调研、借鉴国内外高校异地多校区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青岛校区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__local/1/BE/A0/B8DCB46B70DC094393ECFC0B108_9D7EEE15_7339.jpg?e=.jpg)
启动运行工作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总体规划、运行准备、试运行及磨合。2015年2月到青岛校区正式运行,是青岛校区运行准备的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这段时间要完成基本设施建设、学科及学术队伍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搬迁及软硬件的运行磨合等任务,是青岛校区启动运行最关键的时期。
![\](/__local/7/3F/7E/57746488BC5EA60BD060DD50B5A_A54923A4_F943.jpg?e=.jpg)
2016年青岛校区的如期启动,是全校各部门协同推进的结果。5月25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延伸管理部署动员会召开,就青岛校区延伸管理工作进行了统筹、部署。会后,各单位认真领会和贯彻会议精神,迅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纷纷将工作触角“延伸”到了青岛校区工作的各个角落,青岛校区工作局面为之一新——
启运办建立青岛校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议事规则。联席会的议事范围,主要是对青岛校区工作进行系统推进、延伸管理、研究部署、通报交流等。此外,还编发《青岛校区工作通报》。通报设“联席会议”、“发展规划”、“制度建设”、“学院动态”、“建设进展”、“合作交流”、“工作要览”、“新闻摘要”等栏目,全面及时通报青岛校区各方面的工作。
本科生院按照学校总体规划和目前的招生规模,估算出了青岛校区本科生数量及所需开设公共课程情况。青岛校区本科生估计约5000人,需开设公共课程涉及10余个单位,所需任课教师人数至少87人。
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积极探索青岛校区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公共教学实验室资源管理模式,对跨学科、跨学院的公共、基础类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设立公共(创新)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现代教育、工程教育(创新)、公共物理、公共化学4个实验平台。
后勤保障部成立了青岛校区学生伙食工作小组,多次赴青岛校区及其他兄弟院校现场考察、调研,全程参与青岛校区食堂的设计、规划、建设及装修方案审定;试运行济南-青岛校区间周末通勤车,已基本摸清线路及市场服务需求;制定了《青岛校区幼儿园构思与设想》,参与相关建设协调会;此外还在卫生健康、校园绿化、校园智能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了延伸管理工作。
合作发展部积极谋划,汇聚校友力量助推青岛校区建设。2011年4月,96届社会学系校友、山东天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晓丹为山大捐赠300万人民币,这是青岛校区建设收到的第一笔校友捐款。2014年,青岛校区“小树林”校友基金设立。2015年,各地校友会共同捐建青岛校区绿化工程,捐赠协议额总计1300多万元。
生命学院已经组织教学人员进行学生、设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数据统计,并按照使用效率最大化的原则进行草案设计,计划放假前将建议方案提交学校,供学校下一步决策参考。
法学院以青岛校区建设为契机,瞄准国家和地方海洋战略,不断整合学术力量。2015年3月,山东大学海洋海事法研究所成立,由法学院张晏瑲教授任研究所所长,并初步整合司法、行政机关以及企业、银行等机构力量,力求打造一支极具学术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海洋海事法研究团队。
在青岛校区的“战场”,随处可见倒排工期表,每周发布“战报”;在济南的无声“战场”,启动运行工作按阶段分解,在启运办提供的《青岛校区启动运行工作任务和路线图》里,罗列了在2016年暑期以前的众多时间点,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具体的工作任务、负责单位、责任人及分管领导。
一项项繁琐细致的工作就像一枚枚沙漏,倒逼着攻占每一个“阵地”的最后期限。为确保青岛校区按期启用,必须凝聚各单位形成延伸管理的合力,招之能来,来则能战,战则能胜!